一、专业设置背景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产业每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会展产业规模和会展经济收入不断壮大,会展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但会展人才培养和供给与产业发展速度并不匹配。为满足会展产业人才需求,提升会展产业发展质量,发挥会展的经济带动功能,实现“依产发展,以展促产”。我国在教育部目录之外特设会展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
我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高职高专)从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六年的发展,我校开始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设计方向)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实现了我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跨越。依据我校办学定位,结合北京市会展专业人才技能需求特征,特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策划与设计方向。
二、专业建设思路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服务国家政务活动和重大国事活动,强化保障能力、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建设,推动展览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展览业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到2035年,展览设施布局优良,运营服务体系完善,举办国际展览数量达到250个,展览业的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会展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展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等高等教育发展指导意见,要加快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结合我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现代农林人才为目标。针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特征——“懂管理、懂产业;会策划,善经营;能设计,有创意;了解服务领域,善于创新应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专业为基、能力为本、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专业定位,梳理会展专业人才技能体系和培养模式,着重于会展专业“会展产业研究、展会策划、展示设计”三方面能力培养。并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非农靠农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按照打造“一流”专业的要求和“课程思政”要求,结合我校都市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会展专业人才技能需求,以产业研究、活动策划和展示设计三大技能模块为基础,继续加强不同模块课程优化建设,“缩水课”、“扩金课”,构建技能模块教学体系,全面支撑会展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会展产业调查研究方面。鼓励学生开展行业需求大讨论、行业发展大思考。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以科研训练为途径建立导师管理机制,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提升学生社会调查和产业研究能力;在展会活动策划方面。以专业竞赛为手段,建立“以学参赛,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特色项目,以学生参赛收获分享和不足总结为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行业专业竞赛,结合社会服务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节事活动策划、设计等,以实践挖兴趣,以兴趣促提升;在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方面。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为基础,以服务学院、学校为手段,建立“会展创新工作室”,实现跨年级、跨专业传帮带,结合行业人才技能需要和京郊农业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创意农业设计,激励专业学生自我提升,培养学生学科交叉复合应用能力。
目前会展专业共有专业教师八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以上六人,双肩挑人员2人。专业教师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专业教师之间交叉复合性较强,由于专业教师不足,生师比较高(248/8=41:1),远高于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的16:1的标准。会展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学院其他专业交叉,并借此强化学生的交叉复合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生培养质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自2012年招生以来,一志愿满足率一直保持在100%,首届毕业生于2016年毕业,近四年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会展行业整体受挫,但学生就业率仍达到了94%以上。
近三年,学生获得课外学术作品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调研报告1部;获得展会策划省部级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获得展会VI设计省部级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结合科研项目,服务京郊农业农村发展,先后为低收入村红色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策划红色活动方案和设计红色展馆,并为平谷大桃产业发展设计创意方案,包括桃贴设计、设计生态展示方案等,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领域,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会展经济与管理毕业生就业广泛,有企事业单位、银行、学校等,从事的专业领域有教育类、设计类和财务类等。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和联系,目前从事会展相关工作的学生占到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角色上既有主办方单位从事行业研究和行业项目管理的,也有承办方或场馆从事策划、设计、搭建以及旅游等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到企业展览部负责企业参展工作。既有专业对口、也有岗位与专业匹配的,往届毕业生中,在会展相关行业工作达2年以上的约占进入会展行业毕业生的85%以上。
尽管学生从事岗位类型不同,但毕业生总体收入较高,会展本科毕业生初入行业年收入即可达到8万元以上,坚持两年并开始负责项目运行的年收入达到30万以上的比例也能够达到20%。学生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总体较高,主要不足在于学生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四、专业纵横比较
目前全国约有97所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和旅游管理下设会展专业方向),其中约有60所院校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依托于相关专业开设,比如:在国际贸易、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甚至外语等。该类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原依托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在新开设的37所院校中,专业发展方向重点或是经济研究、或展会运营与管理、或旅游管理等方面,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相近。
从全国开设会展专业院校相比,我校会展专业总体排名靠前,在2018年全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中我校会展专业排名第16。从高考信息网上查询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共有7所高校开设会展本科专业(含三本),普通二本专业有5所,我校会展专业排名第二,第一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与其他会展本科专业相比较,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全国唯一一个偏重会展策划与设计方向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院校会展专业相比,我校会展专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展会的产业研究、活动策划和展示设计技能提升,二是借助会展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注重学科交叉复合,通过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未来发展格局
根据北京首都功能定位和会展产业未来发展规划,结合北京会展产业发展人才技能需求特征,未来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将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要、实践助力、科研引领”的人才培养格局。借助20版培养方案修订,以学生获得为目标,构建“一轴三维”的人才技能体系。通过课程化设置科研训练,实现产业调查和科研训练全覆盖,强化学生的产业调查研究;模块化课程体系和项目进课堂,提升学生的展会活动策划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共建课程,扩大软件操作课程比例,提升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能力。推动专业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复合,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应用领域,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